最新公告:

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银河(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污水 调试方案 公司污水处理工程调试方案样本.doc

添加时间:2025-03-07

1、鹤壁农林药业污水处理工程调试方案开封中环环境保护工程二00八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调试应含有条件1.1 基础条件………………………..…..……………..………..……………..…21.2 系统运行所需原料、药品……..…..……………..………..………… …..…21.3 人员组织和协作……..…..………………..………. ..……… ………… ..…3第二章 调试内容2.1 调试范围、目标、指标及方案编制依据 ………………..……………… 42.2 调试方案

2、实施措施…………………………… …………..………..………42.3 操作规程…………………………………..……… …..………..…………14第三章 规章制度 3.1 管理制度……………………… ……. …………… ….………..…………203.2 安全责任制……….……… ..……………….………..……….…. .. .. …323.3 岗位责任制…………………………….. …….………..…… …. …..…33第一章 调试应含有条件1.1 基础条件、工程安装完成,完成单机试车,确保风机(要求连续运

3、转不低于48小时)水泵等处于使用状态,厌氧进水加热所需蒸汽供给到位,布水、布气系统无堵塞及其它异常情况,并完成验收工作。、含有分析、化验能力(化验指标见第二章)。、要求接种菌种确保联络到位,可随用随到。、工艺用潜水泵(Q≥20~30m3/h,H≥12m)、水带及辅助用具等。、机电设备、仪表、阀门等能正常工作。、生产指挥系统健全,工作人员配置齐全,操作人员经过学习能够适应调试要求。、公用水、电、汽、通讯、药品、运输、消防能正常工作。、业主污染源正常(即生产正常)。、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统计表格准备齐全。、场地照明系统,调试人员办公室。、其它应含有条件。、

4、协议要求本系统处理水质水量以下:单位:mg/L废水量-NCl—TP甲醛进水控制参数< 500(m3/d)6~出水控制参数6~9≤100≤20≤70≤15≤0.5≤1.01.2 系统运行所需原料、药品、氮肥、磷肥、钾肥各存放100kg,当污水中C:N:P百分比失调时,合适投加5~10千克。、污泥处理所需絮凝药品贮备量为150kg。

5、、调整pH药品随用随领,日常贮备为3日用量。1.3 人员组织和协作我方提供调试技术指导服务,和业主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调试工作顺利完成,使废水实现达标排放。要求业主负责提供调试、化验分析及必需用具、用具,并派出足够人员参与全部调试工作。第二章 调试内容2.1 调试范围、目标、指标及方案编制依据2.1.1调试范围、清水联动试车。、系统调试。2.1.2调试目标本调试范围系指鹤壁农林药业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调试,关键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匹配性和防渗验证。、逐次升高负荷,直至达成满负荷

污水 调试方案 公司污水处理工程调试方案样本.doc

6、运转,为业主申请验收发明条件。、帮助业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工程验收。2.1.3调试指标、系统无渗漏,匹配性良好。、运行指标达成承包协议承诺技术经济指标。、系统出水水质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96)一级要求。 2.1.4方案编制依据、《调试技术指导服务协议书》、《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96)一级、《技术方案》2.2 调试方案实施措施2.2.1清水试车、清洗全部反应器,清除内部杂物。、空气管道投入运行前吹除,管道内部不得残留杂物。、引清水入调整池。、全程观察是否有渗漏。、观察流量计,按工程流量检验水泵

7、、管道匹配性。、全程模拟运行48小时,并统计运行情况。、如有问题,整改后再按1~6步进行,直至系统能正常运行。2.2.2系统调试废水调整池蒸汽接触氧化池风机集泥井二沉池浓缩池砂滤池

8、反冲水池絮凝剂压滤机集水井空压机泥饼外排 泥外排 水外排系统调试分三部分:预处理系统调试、生化处理系统调试和污泥处理系统调试。2.2.2.1预处理系统调试预处理系统关键单元为板框过滤单元和调整池。板框过滤关键作用是去除污水中不溶性COD、SS和部分抗生素,为生化系统稳定运行发明条件。调整池关键作用是调整水量和水质,为后续工艺单元稳定运行发明条件,其中关键是调整废水pH值。板框过滤方法以下:、配制絮凝剂溶液。、将絮凝剂溶液按一定百分比和高浓度废水混合。、混合液进入板框压滤机。、待板

9、框不出水时通入压缩空气,吹除滤饼中水分。、卸板框。具体操作方法见操作规程。pH值调整方法以下:、打开调整池进气阀开关,利用空气对池水进行搅拌。、往调整池水中加入适量碱化剂,使池中水pH值达成6~8。、当pH值调整好后,关闭进气阀开关,能够开始往下一步工序进水。2.2.2.2生化处理系统调试说明:调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进行;每一个单元全部是处理系统中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全部很关键,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全部直接可能影响到最终系统运行效果;不过,调试中并不是说每一个单元全部要用一样时间和精力来工作,而应分清主次,即统一协调安排,还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使系统

10、运行发挥到最好状态,同时在最短时间内使其运行达成目标。通常情况下,厌氧单元调试需要时间比较长,好氧单元调试需要时间相对较少。所以,本工程调试以厌氧单元调试为主,以好氧单元调试为辅思绪进行,在厌氧单元调试完成同时,好氧单元调试水到渠成。同时,在调试过程中,以UASB1调试为主参考物进行调试,其它单元协同运行;当其中某一步骤出现问题时,待处理后再继续进行。说明:第一、在生化处理系统中接种污泥前后次序为:UASB1池、 UASB2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第二、工作步骤和安排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随即应变。污泥起源:第一、相同或相同污水处理系统生化污泥;第二、污水处理厂脱水消化污泥;第三、人粪尿。

11、(一)、UASB1调试1)接种污泥业主组织工作人员向各反应器中投加污泥,具体以下:UASB1池接种污泥,采取采取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含水率80%),经过加水稀释后泵入UASB1池中,脱水污泥总投加量为150吨。UASB1池共两个,每池75吨。2)驯化期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0./(m3·d)。b. 依据容积负荷要求控制进水量,即20m3/d。c. 出水pH值在6.5~7.8之间。d. 进水温度范围30~38℃。e. 出水温度范围25~38℃。注意事项a. 进水pH值须在6.5~8之间。b. 出水pH值不能低于6.5,不然,

污水 调试方案 公司污水处理工程调试方案样本.doc

12、增加进水中碱含量。c. pH值监测要立即,约2~4小时最少测定一次,采取精密pH试纸即可。d. 进水温度须在30~38℃。e. 约需要使进水停止时,则应先关闭UASB1至下一单元进水阀门,继续进水一段时间,使池中水位高出集水槽约5cm左右时关闭进水泵,回流泵继续保持,回流阀全开,以确保池内有一定上升流速。f. 水封中水位应符合要求。其它a. 种泥投入反应器后,开始加废水进行驯化。b. 在运行中有少许污泥随水流失是正常现象,但当大量污泥流失时应采取方法,如停止进水,向水中加入聚铁混凝剂(投加百分比为0.1kg/ m3),并增大回流量。c. 在此阶段,不是以去除CO

13、D为目标,而是以使污泥立即适应废水环境、使其被驯化并提升污泥活性为目标,所以,在本阶段进、出水COD浓度测定无须太频繁,甚至能够不测。d. 驯化阶段时间为1周左右。3)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0./(m3·d)左右。b. 进水量40m3/d。注意事项a. 若调整负荷后,反应器发生异常,则可考虑合适降低负荷或停止进水,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定。b. 进水pH值须在6.5~8之间;出水pH值在6.5~7.8之间,约低于6.5,则增加进水中碱含量。c. pH值监测要立即,约2~4小时最少测定一次。d. 进水温度须在30~38℃;出水

14、温度范围25~38℃。e. 约需要使进水停止时,则应先关闭UASB1至下一单元进水阀门,继续进水一段时间,使池中水位高出集水槽约5cm左右时关闭进水泵,回流泵继续保持,回流阀全开,以确保池内有一定上升流速f. 水封中水位应符合要求。g. 天天监测进、出水COD浓度,当出水COD浓度、去除率相对稳定时,方可转入下一步提升负荷阶段。h. 该阶段时间为1周左右,依据实际运行情况,能够合适缩短或延长该阶段时间。操作a. 开启进水泵电源开关,UASB1开始进水。b. 当进水泵工作一段时间, UASB池集水槽开始稳定外排水时,再使回流泵开始工作;回流泵开启方法类似进水泵开启方法

15、。c. 进水泵和回流泵开启数量和时间依据实际情况来定。4)第二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0./(m3·d)左右。b. 进水量70m3/d。注意事项: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5)第三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1./(m3·d)左右。b. 进水量110m3/d。注意事项: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6)第四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1./(m3·d)左右。b. 进水量约160m3/d。注意事项:同

16、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在本阶段稳定运行时,取污泥床污泥观察,并测定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7)第五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2./(m3·d)左右。b. 进水量210m3/d。注意事项: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8)第六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2./(m3·d)左右。b. 进水量260m3/d。注意事项: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在本阶段稳定运行时,取污泥床污泥观察,并测定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9)第七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3./(m3·d)左右。b. 进水量310m3/d左右。注意事项: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在本阶段稳定运行时,取污泥床污泥观察,并测定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操作:同第一步提升负荷阶段。10)第八步提升负荷阶段运行条件a. 控制容积负荷为3./(m3·d)左右。b. 进水量360

核污水设计 十问内陆核电:请中国工程院等就公众关心问题公开释疑

德国核电站的冷却塔。

去年几次重大化工厂爆炸事故暴露出,我们对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严重认识不足,这些惨痛教训绝不能再出现在核电站事故上,那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中央对于内陆核电的政策至今并未改变,然而自2015年9月25日起,关于“31个内陆核电厂址完成初审、即将重启”、“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进行的综合论证一致建议发展内陆核电”、“内陆核电论证已近尾声”的消息却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异常火爆、迅速传播,环球时报9月29日甚至推出社评《不建内陆核电站,中国恐没有未来》,引起舆论哗然!公众看了都误以为长江流域的核电站马上就要开工了。

内陆核电是否上马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世世代代百姓的切身利益!鉴于中国核学会已经公开向社会“庄严并自豪地承诺”——“内陆地区建核电可以确保不会污染长江水系和相关水系”,鉴于中国工程院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一致建议发展内陆核电”且“已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国务院”,鉴于社会公众并不知道内陆核电的安全性到底是“怎么论证和确保的”,且相关机构对早就提出的问题一直未给予正面回答,笔者特别撰写此文,就“内陆核电安全论证”中十个不容回避和含糊的十个关键问题公开求教,请中国工程院、中国核学会等工程学术权威机构给予公开释疑和科学解答,并提供可信可行的具体技术支撑材料。

只有对内陆核电的具体技术问题有清楚了解,才能真正“让政府放心、让百姓安心”,才能真正“扫清内陆核电开工前的障碍”!

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内陆核电能否真正开工,其31个厂址的安全论证报告的审批权在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核安全局(而不是工程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该部门承担着“核安全的国家责任”。环保部陈吉宁部长要求所有项目的环评报告必须全文向社会公布,内陆核电自不能例外。

“天津大爆炸”教训惨重,但所幸不是核电站爆炸,因为化学品污染尚有办法解决,而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长达数万至数十万年以上,全世界尚无任何物理化学手段能处理。核电站技术和运行管理比化工厂复杂得多,且常有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今年几次重大化工厂爆炸事故暴露出,我们对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严重认识不足,这些惨痛教训绝不能再出现在核电站事故上,那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难以承受之重。

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内陆核电站是否启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切身利益。尽管已有《湘鄂赣三省发展核电的安全风险不容低估》、《总理为什么要求核电必须“绝对保证安全”》等文章剖析了“我国与欧美内陆核电站的厂址条件迥异”、“所采用的技术在全世界尚无实践验证、关键设备试制还未过关、给技术当试验场的我国三门和海阳核电站已严重拖期”等重大问题,指出了“确保我国核电安全亟须高度重视的几大短板”,但国内核电界依然在“出事概率很小”的凭空假想之下,力推核电项目向长江流域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挺进,同时中国工程院近期向中央呈报了“内陆核电安全性有保障”的论证报告,呼吁“‘十三五’启动内陆核电站建设”。

然而,内陆核电事关重大。在“全世界科技水平尚无法实现核电站100%不出事故、控制核污染还有太多科技无奈和空白”的现实下,长江流域核电站的“安全论证”绝不能“纸上谈兵”:

(1)只有拍胸脯式的“研究结论”即“内陆核电厂安全性有保障”,而没有具体详实的、可追根溯源的“论证依据和论证过程”;

(2)只讲“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如何高”,而不讲“如何通过已经工程实践充分验证的、成熟可靠的技术措施来真正实现高标准”!

(3)只谈核电对能源需求和 co 减排的意义,而不谈一旦发生核泄漏并沿江而下,我们如何应对水源危机、土地危机、粮食危机、社会稳定危机……

同时,“安全论证”也不能成为“力主内陆核电”专家们的闭门讨论,将所有持不同意见(包括“谨慎发展”意见)的专家学者一律排斥在外。

按照中央对核电“必须绝对保证安全”的要求,工程院组织的“内陆核电研究论证”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和论证,“安全性有保障”这一结论也下得为时过早、过于轻率。

一、“内陆核电安全论证”不能回避和含糊的十个关键问题

核污水设计 十问内陆核电:请中国工程院等就公众关心问题公开释疑

1、“安全论证”为何不考虑“ ”所要求的“防范、抵御敌人有意造成的事故、损害和伤亡”?

中央强调的“确保安全”指的是“ ”(核安保),而不只是“ ”(核安全)。前者内涵远远大于后者,然而内陆核电安全评价却把“中子弹(战术核武器)、恐怖袭击、网络攻击、人为破坏等外部风险”均列入“不予考虑的剩余风险”,原因是“发生概率极低,且目前也没有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

虽然“小概率事件”无法预知和阻止,但不能对其严重后果“根本不予考虑”,老天爷也绝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而替我们“专门排除”某些“天灾人祸”。极端自然灾害和人为恶意攻击在国际核电界是必须考虑的安全事项。

、为何2004年修订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至今也不升级?内陆核电安全评价为何依据早已过时的核安全法规和导则?

针对全球日渐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和大型飞机撞击等小概率高危害事件的安全威胁,IAEA已于2012年6月发布核电厂设计和运行的新标准和法规。尽管2012年10月国务院就明确要求“对不合时宜的系列法规应不拖延地修改或升级”、“新建电站必须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然而对欧美早已是“强制性”的安全要求(如抗大飞机撞击),我国核安全监管机构和核电界在福岛核事故后仍一直强调“中国核安全法规()没有这项规定”,且至今也未见到根据国务院“决定”发布修改升级的核电安全法规和安全导则。

4年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发布通知截图。

3、“均按设计”的我国内陆核电站连美国的安全标准都达不到,何以是“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呢?

众所周知,我国引进的并不满足美国本土在建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日本东芝控股的西屋公司辩称“中国内陆核电站采用的是、不是”,而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指出“与没有本质区别”。

抛开这种概念游戏不说,即使比真有重大改进,那也要经过工程验证、确认是成熟可靠机型后才能推广,怎能直接拿长江流域再当试验场呢?我们当作“最成熟、最先进、最经济”技术引进的三门和海阳4台机组,一直是“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且已陷入“设计难以固化、成本难以预计、风险难以承受”的困境中。这一深刻教训绝不能在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核电站重演。

4、主回路的核心设备(屏蔽电机泵、爆破阀等)毫无核电厂实际运行经验,至今主泵还在试制中,连可靠性数据库都谈不上,又是如何得出“的事故概率已经低到10 -7 ”、“60年免维修”的?

我国2006年高价引进、原定于2013年投入商运的三门和海阳核电站,却成了西屋公司及其日本大老板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和损失的“试验场”,且全部知识产权为西屋所有。在设备工程耐久性试验、鉴定试验、系统调试都从未进行的情况下,何以就认定“60年免维修”、“内陆核电站安全性有保障”呢?

11年西屋公司推出比中国安全标准高的升级版在英国投标时遭安全评审出局,却能于更早的2006年就在我国顺利通过安全评审,值得深思!

5、国际核电界已认识到“概率安全评价方法不宜单独用于确定性决策判断”,为何国内还基于“主观概率”就断定“内陆核电是安全的”?

由于33年间世界443座核电机组就发生了三起重大核事故,用二代技术宣称的“万年一遇”事故概率很难解释,国际核电界深刻认识到“用概率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外部事件(地震、海啸、飓风、洪水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个主观概率参数不宜单独用作核电安全性的判据”、“要防止被滥用于确定性的决策判断”。

15年7月17日英国核安全监管机构在ABWR沸水堆通用设计评估中,就否定了日立-通用电气公司提交的“概率安全分析”并将其升级为监管问题,然而我国核电界及相关研究机构目前仍然只讲两个主观概率参数,并作为“三代核电比二代安全性提高100倍、内陆核电安全性有保障”等“确定性决策”的依据。

核污水设计 十问内陆核电:请中国工程院等就公众关心问题公开释疑

6、我国大部分内陆核电厂址是与欧美迥异的小静风天气,完全超出了美国“高斯烟羽模型”的适用范围,为何还套用此工具评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得出“符合排放标准”结论?

大气弥散条件是内陆核电选址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美国内陆核电厂址年均风速均>2米/秒、年静风期不超过1周,而我国湘鄂核电厂址年均风速≤2米/秒、年静风期分别高达60天和29天,非常不利于核电站正常运行时放射性气载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形成“核雾霾”。用根本不适用的美国“高斯烟羽模型”工具评估我国内陆核电厂对大气的影响,还得出“符合标准”的结论,这一做法本身就不科学。

7、湘鄂赣核电站装机容量之高没有国际先例可循,巨量废热排放将对局地气候产生什么影响,为何不评估就断定“可行”?

湘鄂赣核电站装机容量均高达500万千瓦,是美国内陆核电厂平均装机规模的3倍,是目前火电厂最高功率的5倍!核电厂热效率(33%~37%左右)低于火电,约2/3的热量以废热被排放到环境中。2012年OECD报告就已指出“需要注意内陆核电在某些气候变化呈干旱趋势的区域产生的新问题”。

长江流域多次有连续三年大旱的记录,而素以水量丰富著称的湘赣两省近年均出现了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底大面积干裂、人畜饮水困难的严重旱情。每个内陆核电站每天向空中排放2000亿大卡废热,这一史无前例且几乎贯穿全年的巨量热污染对长江流域旱情的加重不容忽视。

8、何以做到“最严重事故工况下核污水可封堵、可贮存、可控制,最多只有4800~7000立方米且都被控制在安全壳内”?为何没有“事故情况下放射性气体通过降雨流入江河湖泊”的应急预案?

福岛核电站至今也控制不住核污水以每天400吨的速度增长,场区50多万吨核污水早已堆满为患,不得不排向大海;号称“环境影响微不足道”的美国三里岛事故核污水高达9000吨,耗时14年才处理完!切尔诺贝利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分别为1万和5万平方公里。

我国内陆核电安全论证严重低估了核事故的复杂性:既没有可信可靠的技术措施证明核污水如何“封堵控”,也没考虑“放射性气体逸出厂区、通过雨水进入地下和江河湖泊”的应急预案。

9、我国内陆核电站周边人口密度远远高于欧美,安全论证中是如何考虑场外应急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的?

电站方圆80公里范围内,我国湘鄂赣人口均高达600万~700万,而美国平均只有142万。美国每个核电站都有详细的紧急情况响应计划,且每两年每个核电站就进行一次全面的应急演习。我国内陆核电站周边人口稠密,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省内、省间以及长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应急响应和撤离体系,必须在上马前缜密考虑和设计,而不能建立在“核电站不会出事”的乐观预想上,或者“等遇到问题再说”!

10、发达国家频频发生的核废料泄漏事故如何在我国避免?如何攻克“核设施退役和高放废液处理”的风险隐患?

“内陆核电安全论证”绝不能抛开核废料处理这一“世界性天价难题”,最近几年美国频频发生核废料泄漏,事故处理耗资惊人且时间漫长。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最新调查发现“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核燃料可能全部失踪”再次引起世界关切,因为长半衰期、高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其污染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比如,高毒高放射性的钚元素在人体内最大允许剂量仅为0.6微克。

国际核电界不断提醒“核电发展前提是想好核废料和核退役如何处理,否则这些问题终会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我国确实已有成熟可靠技术确保“内陆核电安全”,那么高放核废料的处置是如何确保“数万甚至数十万年的安全、不会污染长江及相关水系”的?

二、必须高度重视日本核电专家福岛事故前后的深刻反思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fago288.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新银河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