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今年3月26日。央视网报道,截止2023年底,阳江核电累计上网电量达3385.86亿千瓦时,成为了国内年度发电量最大的核电站。
这是个什么概念?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的用电,都得依靠阳江核电站。
那既然发电量那么高,周边地区用电会不会很便宜呢?同时,核电站周围的安全如何保障呢?
阳江核电站阳江核电站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镇的海边,有六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是国内首个单年度上网电量突破500亿度的核电站。据国家核安全局数据统计,阳江核电站在2024年3月实现了年度上网电量500.32亿千瓦时,占据了全国核电年度上网电量的12.3%。
阳江核电站为什么要建在海边?
核反应堆运行时产生的大量热量,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才能保证安全运行,而海水就是稳定且充足的供应源。
根据核安全规定,核电站选址需要尽量避开一些频发的自然灾害地区,而海边地区相对来说可能较少受到这些灾害的影响,也会相对远离人类活动区域。
而且沿海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建设材料和大型设备,保证燃料、废料、设备及材料等物资的供应和处理,降低运输成本并提高运输效率。
如何保证安全?
那核电站建在海边就一定安全了吗?为了更好地保障发电站的安全性,在建设中还需要怎么样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呢?
核电厂都有一个超级坚固的“盔甲”,也就是设计高强度的建筑,用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在设计时,重要工艺参数和设备尺寸都会留有余量,关键的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都同时配有两套及两套以上,以便一套出现故障时,另一套可以立即自动投入运行。
同时,核电站会设置快速停堆系统。反应堆一旦运行出现异常,借助重力将安全控制棒快速降落,使反应堆停止反应。
针对核燃料的储存,根据时间不同,设计有不同的储存方式。核燃料的再处理和分装也会设置专业的环节和监控,尽可能杜绝泄露和污染的风险。
核电站都配备有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他们会时刻盯着核电厂周围的环境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得立刻采取行动,确保环境的安全。
此外,核电厂内部需要定期进行各种安全检查,确保所有的设备和系统都处于最佳状态。而核电厂的周边,也会划分5公里、10公里等不同的应急区域,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并定期进行应急演习。
这一切的设置和铺排看起来条理清晰万分可靠,但从各个细节便能看出核电发电的运行维护是一件很严谨很高要求的事务,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非常专业的管控。
核电站的仪控系统一般运行寿命为10年,长期运行的设备随着老化的进程,会出现可靠性下降、偶发故障率上升等问题,其中会涉及很多系统的预防、修复、改进,包括升级更新等。
更是需要全神贯注跟进对各系统安全性的检测,由于过于专业和复杂缜密,所以技术壁垒较高,对于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严格。
核电其实更贵?
很多人觉得,既然核电站能高效发电,那么电费是不是也会降低呢?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核电的成本其实比你想象的高很多,远超一般的火力发电。除了上述复杂的安全保护措施,核电站在很多方面支出都很高。
首当其冲的就是建造成本。核电站前期投入很大,大约占全部成本的50-70%,而相比之下火力发电只占到全部成本的20-30%,国内已投产的二代改进型机组的单位造价是火力发电的3倍,一般在12000-14000元/千瓦时。
由于核级设备对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要求比常规设备要高,便使得核电厂的建设周期较长,从前期规划到投入运营通常需要5-7年。中间投资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贷款,这其中就涉及较高的利息费用。
具有超高安全性能的设备自然不必多说,如先进的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等。
此外,核电站的土建强度要求也较高,需要更多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投入,进一步提升了建造成本。
同时出于安全性考虑,会设置一些冗余设备,毕竟不怕万一就怕一万嘛,这无形中提高了设备制造和机组建造的成本。
废物处理成本也是无法忽略的问题,毕竟身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做出直接把核污水排入大海的事情。
就算成功运行后,仍需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
既然核电站的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如此之高,我国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呢?
首先就是核电发电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我国人均能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匀,为了保证能源的长期稳定,核能便成了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而且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这样能源的多元化,可以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其次是可以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一直以来我国主要的煤电发电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及环境都带来了较大影响。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大,还一如既往地使用煤电发电的话,大气环境将不堪重负。核电作为一种的清洁能源,不会排放二氧化硫、烟尘等影响环境的污染物。
倘若以部分核电代替煤电,便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减少传统能源发电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也可以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而且,核电发电的能源密度极高,这意味着它能够产生大量的电力,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核电发电的运行稳定性也非常高,几乎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电力。
随着现代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核电必然是未来高新科技的主要动力来源,率先发展核电,相当于是提前给千里马备上了好的草料。
加强核电自主化建设,可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工艺水平,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核电,符合国家和世界能源利用的趋势,而且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升级,新的核电正向着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将给世界能源结构及科技、经济发展带来非常积极客观的影响。
核污水安全性 日本排核污水危害多大,海鲜、盐还能吃吗?
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到太平洋,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担忧。日本声称,这些核污水已经去除了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然而,这些说辞真的可信吗?日本排放核污水会不会对海洋生态和人类食品安全造成危害呢?
核污水并不“干净”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日本所谓的“处理过的”核污水并不“干净”。ALPS系统并不能完全去除核污水中的所有放射性物质,而是将其降低到一定程度。福岛核电站储存了124万吨核污水,其中约72%未达到ALPS处理标准,还含有锶-90、碳-14等放射性物质。即使是达到标准的核污水,也仍然含有氚等难以去除的放射性物质。氚是一种重氢同位素,可以与氧结合形成氚水,在自然界中以微量存在。然而,人为排放的大量氚水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影响,导致基因突变、癌症、畸形等后果。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中含有约860万居里(约3.18亿千克百万分之一)的氚,相当于全球自然界中氚的总量。
海洋环境受到威胁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表的论文,日本排放核污水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他们利用宏观和微观模拟技术分析了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可能后果。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日本排放核污水会导致太平洋西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海水中氚浓度显著增加;在微观层面,日本排放核污水会影响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的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遗传。论文指出,日本排放核污水不仅会对日本本土和周边国家造成威胁,还会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日本排放核污水会对人类食品安全带来风险。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内部辐射暴露。报告显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部分地区的居民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受到辐射影响。报告还指出,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评估。因此,日本排放核污水可能会对海鲜、海盐等食品的安全性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呼吁日本政府停止排放
日本一意孤行排放核污水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无视了国际社会的反对和担忧,也无视了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日本所谓的“处理过的”核污水并不“干净”,而是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和人类食品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呼吁日本政府立即停止排放核污水的计划,寻求更安全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